【推荐】中日淞沪鏖战的重心东移,南线逐渐溃败-中路股票最早是多少钱一股
本期接上期淞沪会战系列,未观看前几期文章者点击主页即可查看
文章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战略重心由北转东
淞沪战场上的10月鏖战,是这次会战中的决战高潮。在这一决战的胜负尚未见分晓之时,日本军部且在1937年10月上旬至下旬,在十分秘密的情况下,策定将对华作战的主战场由华北转到华东,并且迅速组建第十军,完成了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作战的准备。
这一新的重大的侵华战争的举措,是由日本参谋本部提出和策划,得到海军军令部的积极配合,最后获日本天皇裕仁的亲自批准。从10月4日起,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下村定召集会议,就今后对华作战方针问题进行谋划,着重讨论的问题是:今后“是把华北方面的作战扩大、进行山东作战呢,还是适可而止把华北作战停止在一定地带,而把兵团调到上海方面?”会上,以下村定为代表的,主张将主要战场由华北转移到淞沪、向上海再次大规模增兵的意见占了上风,在参谋本部内获得通过。10月5日,参谋本部决定从华北调用兵力,把主要战场转移到上海方面。10月6日,日本参谋总长将下一步作战计划上报天皇裕仁,其中强调用兵重点要置于上海,以求迅速结束上海战局。这一计划当即获裕仁批准。
整装待发的国军战士
接着,在10月9日至12日之间,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确定了调兵增援上海的基本方案:“新派遣到上海方面的兵团,不作为给上海派遣军增派部队,而以之作为另一个军使用”,“在杭州湾北岸进行登陆作战”﹔“登陆点为金山卫附近”;“登陆时间定为10月30日”.
10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在国内进行开战以来的第11次动员,被动员的部队是第114师团、独立机关枪第8大队、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独立工兵3个联队和后备步兵12个大队等。
这时,日军已投入淞沪战场的部队,陆军已达5个师团多,包括第3、第9、第11、第13、第101师团和其他特种部队和空军部队﹔海军方面,集结在长江口和淞沪附近海面的有第3舰队和航空部队,以及在陆上的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日军总兵力达15万人上下,有飞机200余架、坦克200余辆、火炮400余门、兵舰70余艘。在华北战场,其时日军投入的兵力共计为8个师团,包括第5、第6、第10、第14、第16、第20、第108、第109师团,以及真他特种部队等。日本军部用兵的重点,直至10月初旬仍然是置于华北战场的。这本来是与日本原定的战略计划相一致的。那么,日军统帅机关为什么要在这时决定向上海再次大规模增兵,从而把作战重心转移到淞沪战场呢?
日军官员和英法美等国驻华武官一起商谈淞沪会战一事
首先,因为日军在淞沪战场上遭到国军强有力的持续不断的抗击,以致其速战速决的计划迟迟未能顺利实现。日本参谋本部在七七事变前制订的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设想以2个师团的兵力与海军协同,一举击败上海中国守军、解决上海问题。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未及到达上海,国军先发制敌,对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围攻战,这为日本统帅部意料所不及。至8月下旬,日军派出2个师团登陆宝山至吴淞一带,又遭到国军的猛烈阻击,进展缓慢,如日本方面所说的:“因国军的军事设施极为坚固而且集中了大量兵力,所以陷入了苦战状态。”为迅速推进战局,日本统帅机关又于9月下半月派出3个师团兵力,第二次大规模增兵淞沪。与此同时,中国统帅机关在9、10月间的40天上下时间里,也调动了40多个师的部队进入淞沪战场。9月至10月间,国军进行阵地抗击战,其规模之巨大、战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再次出于日本军部之意料,而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震动。
日本军部根据淞沪战场日军伤亡情况,认为上海战局不容乐观。8月份,华北战场的伤亡人数约为淞沪战场的3倍。9月份,淞沪战场日军的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共达12334名,而华北战场少于前者,为8562名。到10月23日,淞沪战场日军伤亡数累计已达25323名,远远超过了华北战场的伤亡数。以几个主力师团的伤亡情况来看,也确实使东京军部震惊。号称精锐的第9师团,到10月18日伤亡已达6000余人,占师团原有人数的一半以上。第101师团的伤亡更大,已接近9000人。战至大场作战结束、越过苏州河之前,第9师团伤亡总数已上升到9500余人。
同时,日本军部认为淞沪战场的进展不如华北战场,“一方面,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与第5师团作战积极性很高,华北方面军也是如此,颇有超越规定作战线之势;另一方面,上海方面战斗则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华北方面军已占领了保定、石家庄、沧县、德州等地,而上海派遣军却对一个大场镇还久攻不下。因此,东京参谋本部认为:“为了打开这种局面,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
同时,日本参谋本部之所以要转换作战重心,在战略上的着眼点,则是在于要歼灭国军的主力,并企图在经济上置中国当局于死地,从而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下村定在解释其转移作战重心于华东的主张时,说出了其中的意图:“上海方面作战的着眼点不是救援上海的危急,而是出于和上海派遣军面前多达75个师的敌军主力交战将其击破这样的积极想法。也是因为要迫使中国方面在经济上屈服,就要迅速切断上海和周围的联系。”显然,在军事上,是企图一举击灭集中于淞沪战场的中国70多个师的部队;在经济上,是要通过夺占经济中心的上海,从经济上打压中国,迫使其停止抵抗。
在上述各项意图被日本参谋本部所确认后,10月12日拟定了《关于今后的作战事项》。其中规定了“迅速在上海方面获得所期的战果”的作战方针,为此提出确保上项方针实现的2项主要措施:“1.上海派遣军继续执行现在的任务﹔2.以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利于上海派遣军完成任务。”此前不久,组建第十军的各项事项已经在秘密地进行了。
鬼子第三次增兵
日本参谋本部从10月上旬开始,即着手为第三次大规模向淞沪增兵进行准备。首先是组建新的兵团。10月4日,发出临参命第555号命令,指令在中国东北待机的第18师团,为准备在杭州湾方面登陆进行训练。次日,参谋本部命令华北方面军,在石家庄附近会战结束后,约以2个师团兵力集结于平津地区,准备转用于其他战场。这就是准备将第6、第16师团转用于华东战场。10月23日,又命令华北方面军以1个师团的兵力在平津地区集结,准备转用于其他方面。
10月20日,参谋本部发出临参命第119号命令,正式下达组建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会同上海派遣军攻略上海的命令。同时,以临参命第120号发布关于第十军战斗序列的命令。第十军以柳川平助为司令官、田边盛武为参谋长。下辖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国崎支队,以及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10月30日,临参命第134号令,又将第16师团编人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
长江上的战机
至此,使用在华东战场的日军共有2个军9个师团又2个独立旅团,在华北战场的为2个军7个师团,前者的总兵力大大地超过了后者。海军方面,军令部于10月20日新编成第4舰队,与第3舰队共同编成中国方面舰队,由长谷川清任司令长官,仍兼第3舰队司令。同时,决定以第4舰队担任连云港以南中国沿海的作战,并协助第十军实施登陆战。日本军部显然已将主战场转移到华东。这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力量已是倾巢而出,留在国内的地面部队,只剩下近卫师团和第7师团这2个常设师团的兵力了。
10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以临参命第575号命令,下达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规定杭州湾北岸作战中陆军与海军、空军之间的协同事项,并命令“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为了援助第十军的登陆,须在登陆前进行必要的侦察,以航空部队在登陆时进行登陆掩护”。同日,参谋本部制定了《第十军作战要领方案》,其中规定的作战方针是:“第十军须与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尽速前进到上海巿西南地区,同上海派遣军一起消灭上海周围的敌人。”作战部署是以第18师团、第6师团和国崎支队为第一线部队,在金山卫东西两侧地区实施登陆,随后第114师团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第二线部队接连登陆。要求以急袭式的作战推进至黄浦江一线,然后越过黄浦江,向上海市区南面和西面前进,截断沪杭铁路,与从上海市区北面南下的上海派遣军合力围歼淞沪地区的国军。
日本统帅机关孤注一掷出动第十军,视其为打开久拖不决的上海战局的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参谋次长多田骏在《第十军作战要领方案》颁发后,与第十军参谋长田边盛武的谈话,透露了统帅部的真实意图。多田骏“明确地表示了中央对该军的期待和该军的性质”,认为出动该军“是为了打开目前时局,在上海附近夺取一个大的战果乃是迫切而绝对必要的”,要求该军“在全世界注视的战场上发扬我军武威”。多田骏特别强调,第十军虽然须与上海派遣军密切协同,但它是由统帅机关直接指挥的一支独立部队﹔即使尔后两军组为华中方面军,第十军“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属于天皇直接统帅之性质”。作为日本又一次投入淞沪战场的一个主力兵团,第十军是奉着日本天皇裕仁这个侵华军队最高统帅的命令,走上这血腥的自掘坟墓的侵略战争之路的。
以善于打迁回战而著称于日本军界的柳川平助,野心勃勃,侵略劲头十足。第十军制订的作战计划,超越参谋本部原先下达的计划。在10月22日至24日之间拟订的《第十军作战计划》,比之于参谋本部的《第十军作战要领方案》,在作战进程和进占的地域这两点上,要求速度更快和前进的方向更远。“不同处在于前者将渡黄浦江作为第二期作战,第十军作战计划则作为第一期作战,还有,在第二期作战中,参谋本部的意图为使第十军主力向上海南面和西面前进,而第十军则企图进入苏州河以北大规模地包围敌军主力。”尽管第十军的作战计划把参谋本部的计划置于被修正的地位,因为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帅部从速解决上海战局的意图,仍然获得参谋本部的默认。
根据参谋本部和第十军的作战计划,原定的各个师团的进攻方向,大体上是:第18师团在金山卫东侧地区登陆,随后以主力直插松江西南方向,越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切断沪杭路,前出青浦至苏州河一线;第6师团在金山卫西侧地区登陆,以国崎支队袭占金山卫,以师团主力攻占金山城,经松江西南,越沪杭路,前出淀山湖以东一带,第114师团尾随18师团登陆,以主力一部前出闵行黄浦江渡口,另一部主力向浦东地区前进,策应上海派遣军进行浦东作战。
这时,大场地区的会战正处于关键时刻,参谋本部万分焦急,要求第十军迅速出动,但由于部队集结、运输和气候等等条件的限制,登陆时间一再被延后,至10月25日才最后决定从11月5日起,开始进行登陆作战。正在这时,淞沪战场形势突变,10月25日傍晚,日军攻入大场;接着于30日开始,日军向上海市区苏州河南岸发动进攻。战局的这个重大变化,使跃跃欲试的第十军利令智昏,当即修改其作战计划,把进攻的目标从淀山湖东面这一带延伸到常州附近。“11月2日改变第二期作战指导要领为:‘军进入松江附近后,乘敌准备未完,先进入平望镇–嘉兴一线,尔后在太湖及其以西地区水陆并进杀到常州附近,深入到较远的距离切断敌的退路,一举围歼上海方面的敌主力军。
调动第十军准备向杭州湾北岸登陆的同时,日本参谋本部又加紧从华北战场抽调第16师团转用于淞沪战场。这个师团列入上海派遣军序列,企图从淞沪北线策应从南线上陆的第十军,从南北两翼包抄淞沪战场的国军。为此,第16师团计划在江苏常熟东北方向的长江白茆口实行登陆,与先期上陆的台湾旅团一起,向常熟、无锡攻击前进,切断沿沪宁线南北西撤的国军的退路。这个师团10月下旬集结于石家庄东南地区。10月30日按东京参谋本部的命令调往上海,先由铁路输送至辽宁大连。11月9日起,由大连港分批起运,至11月12日其先头部队已抵达吴淞口。
登陆金山卫
第十军的登陆方向与上海派遣军南下的方向,为南北对进,分别从淞沪战场的左右两翼展开。在淞沪战场左翼,早先由长江南岸上陆的上海派遣军当时正由北而南、向苏州河一线攻击前进。第十军则选择在淞沪战场的右翼,从南向北进攻国军的右侧背。经过日本军部长期谋划的这一两翼迁回战略,其目的正在于从南北两面实行迂回包抄,把东临大海的淞沪战场国军置于三面受敌的包围圈内,加以歼灭。
日军登陆点的选择,主要从两个因素中确定:一是选择在适宜于大兵团登岸并便于向纵深发展的地带上;二是选择在国军防线的薄弱环节上。金山卫一带是兼具上述两个条件的。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东濒东海,北枕长江,南临杭州湾,三面倚水,便于进攻军队的登陆。从杭州湾的麽浦到长江浏河口,全部海岸和江岸线,大致分为8个地段,其登陆的条件是大有区别的。杭州湾的新仓到瞰浦段,不适于登陆。
在金山卫登陆的鬼子
海盐到乍浦段,可容1个师上下兵力上陆,但不便于向纵深发展。全公亭到柘林的金山卫地区,可容3个师左右的兵力登陆,且上陆后便于战役展开,向纵深推进。这里有3条公路、1条铁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时又有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奉贤的柘林以东以北到南汇老港,暗礁和浅陆兵实行战术性登陆。白龙江到吴淞口,海岸水深,但沙滩很多,航道狭窄,不易于大兵团实行展开。吴淞口,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水深港阔便于重兵上陆和展开。吴淞口到浏河口,有多处登陆点,便于上岸和展开。
由此可见,在上海的北面,吴淞口到浏河口沿岸是最适于登陆的地段,日军8、9月间正是先后从这里登陆的。在上海的南面,滩较多,岸上又无通往内陆的良好道路,不适于联合兵团上陆作战。川沙的白龙江,可供登陆兵实行战术性登陆。白龙江到吴淞口,海岸水深,但沙滩很多,航道狭窄,不易于大兵团实行展开。吴淞口,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水深港阔便于重兵上陆和展开。吴淞口到浏河口,有多处登陆点,便于上岸和展开。
由此可见,在上海的北面,吴淞口到浏河口沿岸是最适于登陆的地段,日军8、9月间正是先后从这里登陆的。在上海的南面,最适宜于大兵团登陆和展开的是在金山卫地区,而且这一地区国军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日本军部于是命令第十军在这里实行登陆战。
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及其东西地区,南距上海市区约40公里,为淞沪战场右翼的海防要地。可是,南京统帅部和第三战区司令部都未对这里的警戒和防卫问题引起重视。早在七七事变前,南京军事当局在规划、建筑京沪杭国防工程时,由于认识上的失误,金山卫设防事宜并未被纳人计划之中。
从金山卫登陆后一路烧杀抢掠的鬼子部队
1933年时,南京陆军大学第十期学员到金山卫进行野外战术实习和调查,误认为这里水浅涂深,大小船只靠岸困难,向内又是水网地带,河港纵横,登陆后活动困难,就被排除在设防视线之外。1935年唐生智担任全国警卫执行部主任时,曾带领参谋人员到金山卫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视察后,也认为登陆不利,就未筑工事,不设防,反认为乍浦重要,选筑乍浦至嘉兴线据点工事。因此淞沪警备司令部也未在这一带设监视哨或瞭望哨,这是事先犯下的错误。及至淞沪会战开始后,蒋介石、顾祝同、陈诚等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对付从长江南岸登陆的日军,对杭州湾北岸的防备未加注意,又错误地以为日军先后两次大规模增兵都在长江沿岸上陆,再要登陆大致也在长江方面,如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也必在乍浦,以致对金山卫一带更疏于防备。
以张发奎为总司令的右翼作战军,只配备第28军2个师,守卫杭州湾北岸从橄浦到柘林长达90公里的海岸线。以陈光中为师长的第63师,担任乍浦至噉浦的守备,以陶柳师长的第62师担任全公亭、金山嘴之间的守卫。浦东方面,李松山第55师和张銮基第45独立旅任川沙、南汇地区的防守。以上各部都是战斗力很差的地方部队,62师、63师系从湘军改编而来,45旅系由旧直鲁联军演变而成的。至大场失守,苏州河南岸战局危急之时,为加强浦东兵力,又挖肉补疮,于11月3日抽调第62师主力到浦东驻防,以致守卫全公亭至柘林之线的仅剩63师,如此海岸防线,形同虚设。
而且,在金山卫登陆战发生前,南京统帅机关并非全无所悉。10月22日,中国方面即已获知日军有很大可能会在上海战场增加投入3个师团左右的兵力。但此项情报并未引起南京统帅部和第三战区的重视,更谈不到迅速作出对应的部署了。蒋介石在一年后的南岳军事会议上总结沪战教训时,也不能不承认金山卫未予设防是统帅部的“最大的挫失”:“上海开战以后,我忠勇将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人以绝大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乘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我们对侧背的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方面布防部队,全部抽调到正面来。以致整个计划,受了打击,国家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我统帅应负的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国家!”
一路的断壁残垣
由于中国军事当局的疏忽和失误,日本第十军金山卫登陆战出乎意料地顺利,并未受到有力的阻击,这与上海派遣军在长江南岸宝山境内遭到中国左翼作战军强烈持久的抗击,形成鲜明的对照。日军原来估计,第十军“作战上的各种条件并非有利”,而且这次“作战将是极端困难的”,预计上陆后将会迅速遭遇10个师之多的国军的迎头抗击。
为此,日军作了登陆作战的各方面周密、充分的准备,并且采取了“隐避企图、陆海军密切协同、登陆后大胆地机动作战”的作战方针。日军登陆作战的准备充分、对对方的情形了如指掌、作战方针合适。反观国军方面,对敌情不明,对即将揭开的敌军一场大规模登陆行动还蒙在鼓里,更无任何进行大规模抗登陆战的准备和明确的作战方针,完全处在被动地位。更不必说日军这次不但在火力上,而且在兵力上也占有优势。这一切,预示着国军在杭州湾北岸的作战将会是必败无疑。
日军第十军第一梯队为第6师团和第18师团。11月2日,这2个师团分别在日本八口浦和五岛列岛出发,在第4舰队的输送下,于朝鲜济州岛附近的海面上集结,经舟山群岛东面的马鞍群岛附近,在4日夜进入杭州湾大小金山海域。11月5日拂晓,金山卫海岸一带大雾迷漫,大潮汹涌,天空下着蒙蒙细雨。
上午5时半,日军利用海潮和雾幕发起登陆行动。在舰炮和航空火力掩护下,第6师团在金丝娘桥、漕泾登陆;第18师团主力在全公亭、金山嘴一带登陆;第18师团的第35旅团则在第6师团的左侧上陆﹔国崎支队在金山卫登陆,当日上午袭占了金山卫镇。日军在金山卫东西一线约15公里的沿海登陆后,在岸上开辟登陆场,迅速分兵两路:北路为第6师团主力,急速向北进犯,企图经张堰、松隐,直扑黄浦江米市渡,进袭松江,一部向闵行进攻,南路为第18师团主力,向亭林、金山(朱泾)和虹桥攻击前进,其一部则向广陈方向进袭。第十军登陆部队的第二梯队是第114师团,因海上运输船队不足和气候原因,该师团的主力在11月10日前后才从金山卫以西全公亭一带陆续登陆,然后把进攻矛头指向平湖、嘉兴方向。
国军为数不多的防空部队
淞沪南线的崩溃
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北岸的登陆,迅速打开了淞沪战场国军南线的大门,不但使淞沪战场上的形势急转直下,而且其影响所及,直接危及到苏州、嘉兴、杭州、无锡、常州和南京的安全。
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地区,不但适宜于战役登陆兵团上岸,而且在陆上有通往上海的三条公路,并有通往杭州的水陆交通;同时,有穿越苏、皖边境通向芜湖、南京的便利通道。在金山卫上陆的日军,不但在战役上直接对上海国军的侧背形成严重威胁,而且也使南京陷入日军的战略迂回之中。日军登陆金山卫,不仅是为了从右后方酉回淞沪战场,包围国军,而且又有从太湖南面直插苏皖边境,迂回和包抄南京的战略企图。显然,日军是要沿着当年明朝倭寇从杭州湾登陆,进而骚扰苏秃的路线进军。国军如果不能阻挡,至少是迟滞、延缓日军登陆部队的进攻,那么,淞沪会战的失败就在眼前;而且,南京也就会过早地陷入日军迂回之中,影响十分重大。
这时,淞沪战场已出现日军两大集团实行南北合围之势。与第十军从杭州湾沿岸南下的同时,上海派遣军主力在南翔以东一线已陆续渡过苏州河,与第十军相呼应。南北两支日军,企图打通北自浏河、嘉定、昆山,经青浦、松江、金山、嘉善、平湖,直至金山卫这一线阵地,把国军围歼于淀山湖以东地区。
面对这一严峻态势,国军唯一可以选择的正确方针,一方面是迅速调集足够的兵力,阻击杭州湾方向的日军,迟滞其南下;另一方面是立即组织在南翔以东、京沪线南北的部队,主动向西转移,后撤吴福线和苏嘉线,准备抗击来犯之敌。当时,第三战区司令部的处置,基本上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的,但迅速组织西撤这一项却未获蒋介石批准。据陈诚后来的回忆,蒋介石获悉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即以电话问陈诚如何处置,陈答以须调整战线,意即主动后撤既设国防线,蒋命令陈“再支持三日”。这是因为,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刚于11月3日开幕,蒋介石依然想在上海再坚持几天,以利于争取会议有一好结果。
对于阻击杭州湾上陆之敌,顾祝同、陈诚作了以下一些部署:第63师和第62师分别从乍浦、南桥两个方面对登陆之敌实行夹击﹔以守备浦东的独立第45旅向杭州湾方向攻击前进;以集结于青浦的第62师余部进占松江;以集结于青浦、白鹤港之间的第67军,速经松江向金山方向前进,迎头堵击日军﹔以第61师占领闵行,警戒黄浦江之左岸;命令原拟开往苏州河前线的第79师,中途在嘉兴下车,开往平湖广陈镇,增援新棣、新仓之线。
第三战区的这些部署可谓尚属得当,但在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无力挽救淞沪南线的危局。第一,上述部队大都战斗力薄弱,其中第62师和61师以前作战伤亡甚大,部队武器和兵员均严重不足。第二,部队大都系仓促上阵,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临时被调往担任阻击任务。第79师系湖北部队,甫由河南新乡南调,经沪杭线增援沪西,中途被改用于平湖方面。吴克仁统率的东北军第67军的2个师,不久前刚从豫北调来,在前赴上海途中临时被转用于松江方面。在匆忙中上阵的各部,行动失序、指挥紊乱、情况不明,无法组织有效的阻击战。第三,各部“行动迂缓”,大都“未能如期实施攻击”,难以阻挡快速南下的敌第十军的凌厉攻势。第四,部队士气趋于低落,已远远不如前几个月那样高昂,这对战斗力的影响甚大。凡此种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南线阻击战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归于失败。
日军第6师团于11月5日夜进至金山城、松隐镇、亭林镇以南一线。当时,这一线全无守备部队。从奉贤赶来阻敌的62师367团进抵亭林镇附近,与日军展开遭遇战。6日中午,日军袭占米市渡,至傍晚小股日军已渡过黄浦江。同时,另一部日军进占广陈镇。6日晚,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黄琪翔到青浦指挥,命令第79师、第11预备师、第67军、第26师、第61师等部,在新棣镇、孙家角、闵行之线,固守各渡口,拒止日军越过黄浦江。但是,黄浦江一线既未有工事,又无险可守,更缺炮兵的支援,又何言拒敌渡河,更不必说浦东的奉贤、南汇、川沙等地了。
11月5日至9日,淞沪南线各县在短短的四五天里纷纷陷于敌手。
金山县。11月5日拂晓,守卫金山卫的第62师的不足1个营的官兵,虽兵力单薄,仍奋力抗击,大部壮烈牺牲。上午日军攻入金山县境,金山县内虽无一正规部队可资抗击来犯之敌,但全县保安队、义勇壮丁队、警察队等武装,在张堰、廊下、亭林、松隐、朱泾等地进行了分散的小规模的节节抵抗。金山县政府在朱泾集合义勇壮丁队,会同保安警察,准备死守县城,同时向松江专员公署和驻奉贤、嘉兴的部队求援。
6日上午4时,第79师一部抵达金山县城,未及布防即接第10集团军总司令部来电,着该部迅即开往平湖广陈镇,增援新棣、新仓之线。虽经县长电话恳求留县免调未果。未几,日军袭占张堰镇。县府下令保安队反攻。冲人张堰的保安队60名被日军包围,生还者不足10人。日军另一股在6日晨攻占离县城(朱径)仅9里的松隐镇。县政府率保安队和警察退出朱泾,焚毁黄浦江公路桥,扼河防御。当夜,日军渡过黄浦江,地方武装退往兴塔。7日上午,金山城陷落。随即,日军分三路进犯枫泾。在松(江)枫(泾)公路上,108师1个连与日军展开血战,全部战死。下午15时,枫泾陷于敌手。同日晚,63师一部反攻亭林,夜半攻入亭林镇东街,日军纵火焚镇,63师一部被迫撤退。至此,金山全境遂告沦陷。
奉贤县。11月3日至5日,日军从海上和空中轰击奉城、柘林、钱桥、南桥等地。5日早晨,日军一部在胡桥朱家村登陆。6日下午19时,驻军第62师一部撤离县城南桥镇。当晚,该师师长陶柳率余部撤往黄浦江北面上海县境。7日凌晨4时,独立第45旅由川沙开到南桥,62师亦奉紧急命令返防奉贤。但至下午19时,62师和45旅均撤离县境。第62师为浦东地区最后掩护退却的军队,该部既去,浦东境内已无中国正规部队。同日,日军一部由柘林入侵奉贤内陆。11月8日,县政府及保安队退往上海县北桥镇,敌军占领南桥镇。12日,全县沦陷。
南汇县。11月6日中午,独立第45旅之一部开抵县内祝桥镇,但未加布防即自动向南开拔,向奉贤南桥撤退。原驻南汇周浦一带的第55师李松山部,未经任何战斗,也于当日下午21时西渡黄浦江,撤向南市。至此,南汇境内已无任何正规部队。11月8日,日军占领南汇县城(惠南镇)。
川沙县。11月5日晚,原驻川沙的独立第45旅向南汇方向撤退。次日上午10时,该旅1个营为掩护撤退复返回川沙,未作任何布防,即于当晚18时撤离。自此川沙境内已无驻军。11月10日,日军101师团佐藤支队从浦西渡过黄浦江,占领浦东地区。同日,川沙全境陷落。
松江县。11月6日晨,日军由金山松隐南犯,指向米市渡和松江。这时,守卫松江的只有郭汝栋的第43军残部和松江专区以及县的保安队,形势岌岌可危。代理张发奎指挥右翼作战的黄琪翔,急调已到达青浦的第67军迅速增援松江;同时下令郭汝栋与松江专署专员王公屿,协同67军“死守松江县城三日”。当晚,67军军长吴克仁率107师和108师进入松江城内外。吴克仁当即以107师出东门,向北阻击南犯日军,重点指向米市渡,108师守卫城防及至李塔汇沿江一线。7日,107师在米市渡痛击日军,迫敌后退。7日下午,增援日军进行反扑,战况激烈。吴克仁亲自到前线指挥部队,在南门外与日军展开血战。8日,日军攻势更猛,直扑松江城下。吴克仁再次走出指挥所,率部冲人敌阵,将日军击退。
同时,108师在松江城西阻击另一股日军,在李塔汇一带,双方拼杀竟日,阵地三失三复。8日傍晚,日军逼近松江西门,67军下令向青浦撤退。这时,松江城之东、南、西三门均被日军封锁,仅剩北门尚可通行。吴克仁率107师等部在日军的猛烈炮火和空袭下,从北门撤退。9日凌晨,松江陷于日军铁蹄之下。沪杭铁路遂被截断。
接着,日军第6师团一部直扑青浦,企图拊苏州河南岸中国右翼军之侧背,切断中国右翼作战集团向平嘉线的退路。吴克仁率部在余山附近与追击之敌交战,并向青浦境内转移。11月9日傍晚,67军主力进至白鹤港附近。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时,被南来的一股日军便衣队偷袭,不幸中弹牺牲。吴克仁将军是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唯一的一位军长。
在苏州河战线,这时战局已呈崩溃之势。右翼作战集团总司令张发奎临危受命,已接替朱绍良负责指挥整个淞沪南线的作战。事实上,近一周来的苏州河南岸阻击战完全是在非常艰难的状况下,勉力维持着的,到这时已难以为继了。自11月2日日军在姚家宅、厅头村、吴家库南渡占领阵地后,从5日以来,日军不断向池圈和张港一带发动猛攻,渡河南下,与金山卫方向登陆之敌相呼应。次日,日军在强大炮兵与飞机的掩护下,对苏州河以南第36师和教导总队防卫的池圈一带进攻。守军伤亡甚重,102师、58师和税警总团各一部增援反击未果,日军又在河南岸建立了1个新的桥头堡。
张港守军第67师在5日晚与突入之敌发生激战,遭到严重伤亡,被后调整理。教导总队前来接防,继续与日军反复争夺。7日晨,日军再次在姚家渡强渡苏州河,守军第105师虽奋力阻击,但未能遏制日军的进攻。至此,从中山路桥、北新泾、刘家宅、吴家库等处渡河的日军,与在屈家桥、姚家渡等处渡河的日军,已在南岸建立联系,而把前进的目标指向虹桥地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