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品牌牛肉面逐鹿酒泉
每天早上吃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是酒泉很多市民的习惯。相传,被称作“中华第一面”的牛肉面,起始于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因历史悠久,牛肉面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牛肉面开始融入酒泉人的饮食。酒泉人喜食面食,牛肉面的方便快捷和实惠,使之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饮食。
酒泉城区常住人口17万,牛肉面馆遍布大街小巷。近三年来,“马子禄”、“安泊尔”、“永和源”等兰州著名的牛肉面品牌纷纷看好酒泉餐饮市场,陆续进驻酒泉。由此,酒泉的牛肉面店铺掀起了激烈的竞争,行业正在重新洗牌。
20年本地品牌受冲击
“亨达”牛肉面馆在我市已经开了许多年。“亨达”创办于1996年,同一品牌在酒泉城区有4家分店。其中一家店的老板郎某告诉记者,当年他们都是酒泉老字号餐饮店“春兰”的学徒,后来师傅从“春兰”出来后开办了第一家“亨达”牛肉面馆。之后,他们几个学徒经过师傅的同意,也先后在城区不同地方开起了“亨达”牛肉面馆,各自独立经营。郎老板坦言,近三年来,兰州的一些品牌牛肉面店进驻酒泉后,他们店里的营业额有所下降,今年最为明显。过去,双休日的营业额能达到每天700碗至800碗,现在只有过去的一半。他的店铺面积127平方米,房租每年12万元,如果房租再涨的话,的确难以为继。郎老板说,过去,“亨达”是酒泉牛肉面行业的大哥大,但在竞争激烈的现状下,他对“亨达”的发展前景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只能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记者了解到,由于店铺租金、用工价格等费用的增加,牛肉面的成本也在提升,如果营业额不是很好,有些店铺的确难以为继。在新城区,已有数家牛肉面店铺几经转手,老城区龙腾宾馆附近的一家老店铺也缩小了店面。
品牌店的王牌
全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是品牌店的王牌。比如“安泊尔”,是酒泉某餐饮业老板以联营方式引进的。店长周小明告诉记者,自入驻后,酒泉有许多牛肉面店铺想加盟,但他们只联营,不加盟。还有一些品牌店铺是以连锁店的形式在城区迅速扩张。这些品牌店的市场定位各有不同,有的定位于市中心商圈,有的定位于城市周边。
“安泊尔”牛肉面店开业后,在酒泉掀起了一阵热潮。当时,顾客从出餐口排队排到门口,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三个月。作为兰州最受欢迎的牛肉面品牌之一,“安泊尔”是2010年才崭露头角的,算是兰州牛肉面的后起之秀。据介绍,在兰州,该店的人均消费是二十几元,而在酒泉,人均消费为10.2元。周小明告诉记者,他们店仅一张实木桌椅的投入就要1万元,而整个429平方米的店铺,装修投入达到207万元。
这么高的费用让很多本地的老店铺经营者望而却步。牛肉面是最大众的饮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普遍注重就餐环境。在酒泉,品牌牛肉面店的环境一家比一家好,一家比一家高档。记者看到,各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不仅增加了为顾客准备的茶水、豆浆等免费服务项目,有的店铺还推出外卖,备有专门的打包盒。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品牌店铺还推出了24小时营业服务,环境档次、服务质量都比传统的牛肉面店铺高出许多。记者看到品牌店铺里推出了从18元到88元不等的牛肉面套餐,这些套餐正逐步被酒泉人接受。
在市内某品牌牛肉面店内,记者看到中午12点高峰期,店内座无虚席。正在就餐的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中午时间短,一些周边商场的商户和上班族大都选择吃牛肉面,仅一碗牛肉面做午餐可能稍稍简单了些,套餐的推出可以让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重新洗牌之后的反思
品牌牛肉面店进驻我市,充分彰显了全省牛肉面产业的高速发展,给我市餐饮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也促进了本地牛肉面行业的发展。那么,我市的一些老牛肉面品牌为何在外来品牌前竞争力较低呢?
行业内人士认为:一是经营模式落后,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经营模式,少有联营、连锁等新的经营模式。二是把自身品牌当作消耗品,不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本地某牛肉面店老板说:“如今生意不景气,只能怪自己,多少年保持着一副老面孔,没有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错失了好的发展机遇。现在再投入,已经有点晚了。”三是在经营内容和服务方式上缺乏创新。本地品牌经营者走不出酒泉,看不到发展的差距,而餐饮市场日新月异,消费者口味也在不断改变,经营者不为自己充电,不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也就丧失了竞争力。因此,这些传统店铺在软硬实力方面都比较薄弱,竞争力也很弱,一些老的牛肉面品牌逐渐被市场淘汰,只能封存在酒泉人的记忆中。
□本报记者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