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门窗批发市场
文章目录:
1、天水在线聚焦恒顺·锦润悦府工地开放日2、天水街亭老人县璋和他的雕版窗花3、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天水在线聚焦恒顺·锦润悦府工地开放日
天水在线聚焦恒顺·锦润悦府工地开放
住宅智能化新工艺见证家的成长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经过十年的发展,恒顺一直是这个行业的“犟人”,一方面是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的匠人情怀,更包含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对此,恒顺提出了精工制造的理念,认为唯有狠抓工程质量,打造精品房,是为从人心之心,到心之本心、初心,这种“犟人”精神是回归,也是跨越。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2018年,是恒顺地产的产品提升年。在品质上不断准求精进,将“工地开放日”纳入企业3.15品质行动中去,并在恒顺锦润悦府项目上大力推广落地,不仅彰显了恒顺对客户负责的专业态度,更是对品质提升这一年度课题的响应与践行。工地开放日,是地产行业的标准化动作,事关客户的根本利益和房企的质量承诺。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真金不怕火炼,好房不怕考验!敢于把自己的工地开放,是一种信心。为了让业主们买的放心,住得安心,恒顺·锦润悦府于3月18日举行工地开放日活动,特邀多家媒体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为广大业主和客户朋友一起见证智能社区七星级的家铸就过程!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进入项目现场前,项目负责人为大家讲解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帽及危险提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现场互动感受安全防护的重要性、讲解恒顺工业化技术、条板、砌筑、实测实量的标准及方法,通过严格管控,保证施工质量。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提起工地,大多数人联想到的都是“脏”、“乱”等负面形象,而锦润悦府的工地大大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工地铺装路面全部采用的是PC路、现场的围挡、大门、临边防护、加工区防护棚等都是能够真正实现可周转和再利用,不仅让施工现象更加文明有序,同时,也更加的节能环保、可持续,这也是工业化的魅力之一,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随后,进行了实地参观了解。在工法样板间,恒顺·锦润悦府项目负责人从施工选材到施工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悦府全面、精细的建筑工艺、工法,并对现场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从解答中记者了解到,恒顺·锦润悦府可谓是亮点纷呈,首先在材料选用上,钢材采用酒钢、龙钢,砼首选天水当地华建商砼,门窗热桥铝合金门窗采用山东华建,保温板EPS真金板,电缆用天成,开关用正泰,配电箱采用长城,日立电梯,雨中情防水材料;其次由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施工图,上海泛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景观设计,天水永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总承包单位;然后了解到,小区绿化率可达32%,配套安防系统,监控无死角,围墙电子围栏,门禁系统,跟踪跟拍,安全系数极高,并且小区WiFi全覆盖,业主随时户户通可视对讲,手机就可以直接操作。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从恒顺的施工现场我们看到的是整洁的工地环境、宽敞通达的施工通道,很多细节令各位到场参观的记者啧啧称赞,详尽地展现了恒顺集团十年专业建筑精神。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此次“工地开放日”也是恒顺集团质量把控的环节之一,恒顺·锦润悦府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的具体情况适时邀请业主参观工地,将建筑背后的材料、工艺、工法一一展示出来,让大家实地考察,恒顺敢于开诚布公,接受大家的检阅。同时,严控工程质量,建造让客户放心的产品,打造当地一流的居住体验。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恒顺·锦润悦府工地 天水在线摄于2018年3月18日)
天水街亭老人县璋和他的雕版窗花
年关将至,当贴窗花的年俗成为记忆,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流传数百年的雕版窗花在热闹的集市上再也难觅踪迹。作为当地唯一一位曾经靠卖窗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的街亭老人县璋来说,此情此景,令他多少有些落寞。从太爷爷辈算起,他家制作的雕版窗花曾经在过去百余年,给千千万万个家庭添足了年味,带去了祝福。
县璋正在制作窗花。
① 百年传承,被浓浓墨汁浸染成漆黑色的梨木雕版泛着养眼的包浆,县璋擦拭爱抚时流露出的眼神,爱怜且深邃。
“雕版窗花的价值,不仅仅曾是几代人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见证,浓缩着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无法割舍的情愫。”
1月4日,腊月初十。“腊八”一过就是年,如果是十几年前的这会儿,县璋在自家的热炕头上,早已为提前预订他家窗花的四乡八邻忙得不可开交了。
“那些年,一进腊月就拓窗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总感觉拓着画着,年就到了。”年逾七旬的县璋老人笑着说。
走进他家,前后两处相同风格的二层小楼瓷砖贴面,看得出才完工不久。一进大门右侧的一楼套间,是老人的“工作室”,室内支着一张不太大的台面,上面堆着五颜六色的颜料和一块块留有满是岁月印痕的雕版,以及一摞刚刚制作完工的人物及花鸟雕版窗花。
“一周前,麦积区文化部门有工作人员给家人来电话,说要订几十张窗花,其中有25张人物和60张花鸟。”老人一边说,一边拿起眼前一张张浸着墨香尚未干透的窗花,左瞧瞧右看看,生怕遗漏了哪道工序。
眼前的这一张张窗花,颜色鲜艳、画面灵动。“游西湖”“马武闹馆”等戏剧故事中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刻画细腻,颇具韵味。
“别看是一张窗花,制作起来步骤繁杂。先把白纸裁成窗棂大小的纸片,之后在浮雕雕版上刷上墨汁拓在纸上,待拓过的纸片上所有图案轮廓清晰无误的大样显现后,才能给图案上色。花鸟、山水多一色少一色不打紧,人物则来不得丝毫马虎,因每个人物衣服、头饰、手持武器等颜色不一,就得结合需要一遍遍上色。”县璋说。
雕版窗花的制作工艺尚且如此,对于雕版本身,要求就更高了。为了避免日后雕版年久变形,选用版材时要选硬度好的梨木、核桃木等上好木材,雕刻前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水煮,捞出后再放到背光的地方彻底阴干后才能刻制。
县璋家的雕版多为双面浮雕,线条清晰画风美观。这些古色古香的雕版都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已有300多年历史。百余年间,自太爷辈儿算起再到现在他这一辈儿,差不多也传了四五代。
“雕版窗花的价值,不仅仅曾是几代人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当地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见证,浓缩着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无法割舍的情愫。”县璋说。
县璋制作的窗花。
② “雕版窗花表达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总结和展望,更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寄托。”
“过大年,贴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过家家,吹喇叭,腊月家家贴窗花。”以前,过年贴窗花几乎是家家户户为烘托喜庆气氛必做的功课。作为历史文化名村,街亭村也不例外。
县璋说,他的太爷曾是当地的泥塑艺人,平日里除了给周边及石门景区的寺庙塑佛像、画像外,还会制作雕版窗花。受其影响,他的爷爷、父亲平日里干自己的主业,但一进入腊月,赶制雕版窗花是他们固守不变的生活模式。
因打小看着父亲画窗花,耳濡目染的县璋自幼特别喜欢绘画。上中学后,当时班主任是教美术的,他就一直跟着老师学画人物、花鸟,作品也曾在学生画展上屡获第一。
有了一定绘画功底,成家后,作为当地唯一一家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家,每至年关将近,县璋制作的窗花总是大卖。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县家的雕版窗花几乎家喻户晓,名头很响。随着岁月沉淀、更替,过年贴上县家窗花,不仅仅是当地过年的象征,更寄托着当地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理由简单而又纯粹。
县璋女儿县美丽的儿时记忆里,那些年,父亲每年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印制窗花,待到腊月二十三至三十再拿到集市去卖,生意非常好,卖得最快的时候,即便是边画边卖都不够,有些人甚至还得提前预订。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家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当地新修建的民居越来越多,土建老屋窗户上的白纸窗棂也随之被玻璃所取代,过年贴这种传统窗花的人家越来越少,县家流传多年的雕版窗花制作手艺,也随着供大于求而慢慢闲置下来,最终被束之高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白纸窗棂退出人们视线,白底窗花自然随之隐迹。几代人固守百余年的手艺“凉”了下来,县璋多少有些落寞,有些感怀。
“雕版窗花表达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总结和展望,更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寄托。”多年下来,这份情愫已经融入县璋的血液里,难以割舍。
③ “雕版窗花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门传统技艺不但不能丢失,还要不断坚守和传承。”
又至年关,县璋时不时会出门遛遛,在村子里走走看看。看着村里的新房越来越多,铝合金门窗上的玻璃花色也多了起来,采光好了,家里也亮堂了……日子越过越好,幸福莫过于此。然而,在他看来,总觉得缺了点啥,是年味淡了还是别的,自己也说不好。
年前的日子一下子悠闲了下来,也许是越老越怀旧的缘故,县璋屡屡闭上眼睛,脑海中小时候的事就不停地翻腾。
“把窗花一块块剪下来,涂上糨糊,四四方方贴在窗棂上面的方格里,面朝外,背朝里……”县璋耳边,父亲当年教他贴窗花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每一张尺寸几乎都是精心测量计算过的,正好盖住窗棂。
“这块‘全家福’窗花雕版是我太爷刻的,方寸天地雕舟刻船不说,上面人物的造型还能雕刻得如此灵动自然,笔画不遗不落,实属难得。”“这幅雕版窗花叫‘游西湖’,取的是戏剧中李慧娘救裴生的场景。”眼前一块块泛着黝黑包浆的雕版上所表达的寓意,成了县璋记忆里最清晰的一部分,张口就来。
县璋说,近几年,也有人不止一次上门,提出要收购他手中的这些雕版,均被他婉拒。
“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不能说派不上用场了,转手就给卖了,这在情感上说不过去,也接受不了。”县璋说。
近三年间,当地文化部门每年都会上门订制几十张窗花,用于文化活动展览或拍摄纪录片,县璋每次都做得很认真,不带瑕疵。有时,偶尔也有要办喜事的人家上门订几张喜庆窗花,他也总是有求必应。悄然淡出生活舞台的县家雕版窗花,正在以一种文化艺术品的角色,重新出现在新的舞台上。
“雕版窗花不能退出历史舞台,这门传统技艺不但不能丢失,还要不断坚守和传承。”这是县璋的愿望,他会让儿孙代代相守相传。
文/图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王兰芳
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 题: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姜伟超、程楠
100多年前,左宗棠在这里哀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片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出发之地,正在用“绿色”谋未来,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甘肃!
生态蜕变 绿色脱贫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这里的人盼雨又怕雨,一毛不生的山沟遇雨就变洪水,老百姓常哀叹旱地多水灾!
而今,如果像鸟儿一样飞越黄土高原,俯瞰这里的山川丘陵,你会发现黄土高原和群山梁峁之间,不时出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借着“绿色”的东风,定西市“中国药都”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薯都”的名气越来越响。
生态蜕变,黄土地不再生长贫穷。
7月下旬,离定西市300多公里的秦巴山区深处,陇南市徽县群山滴翠,花香四溢。该县大河店镇硬湾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因为道路难行,诗人杜甫还曾在这里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
这两年,扶贫干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发展蜂蜜产业。2000多箱蜜蜂,每箱每年可带来三四千元收入,硬湾村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
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现在大家对于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优,收入才能高”。
事实证明,扶贫之路和生态之路是一条路。
2018年,甘肃省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毫无例外,都是生态和小康“同步走”。
如今依托旅游扶贫,好风光、好山水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政府顺势而为,从去年开始,甘肃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万户标准农家乐。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甘肃正在实现一场绿色蝶变。”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甘肃·祁连山高峰论坛”上,许多专家表示,通过紧抓十大生态产业大发力,甘肃正在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今年一季度,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全省GDP的比例提高到21.1%,成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支撑。
向绿,是痛定思痛后的转型。
2018年1月份,甘肃省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主攻方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有了“作战图”“施工图”。
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生态产业中清洁生产产业的带动性工程。酒钢能源中心热动总工程师文博告诉记者,目前,酒钢集团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减排效果明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其余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将在今年完成。”
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甘肃省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甘肃,循环经济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青春,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在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这个坐落在写字楼里的“无垃圾、无废水、无污染”工厂,已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强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之一。
甘肃省统计显示,2018年该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生态发展不仅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动能,也借助新农业让昔日的戈壁荒滩绿意渐浓。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已成为当地人的“菜篮子”“钱袋子”。
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的一座温室大棚内,农民范立德拿出手机,打开“大棚管家”手机客户端,点击“卷帘打开”选项,棚顶的保温布随即缓缓掀开,室内顿时凉风徐徐。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能在石头上发家,真是没想到。”范立德说。
甘肃省计划到2025年形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面积30万亩,生产蔬菜、果品、食用菌等园艺作物250万吨,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力争把河西走廊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西菜东调等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
今年4月,一批产自甘肃的建材、苹果和来自东部省份的服装鞋帽等产品在甘肃兰州集结后,乘坐南亚国际班列运往尼泊尔。
全长近7000公里的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甘肃省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与中亚、欧洲、南亚、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向西、向南开放速度不断加快,丝路古道迎来多向开放繁荣。
向南开放的通道不止如此。2017年9月,兰渝铁路开通,西部地区货物沿该条铁路向南经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形成了贸易最便捷的“陆海新通道”。
2017年以来,甘肃省已经发运“陆海新通道”班列30多列,大西北的铝材、洋葱等不断“南下”,东南亚地区的冰鲜产品和热带水果随之“北上”,丰富了西北地区人们的餐桌。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兰州、武威国际陆港以及兰州、敦煌国际空港,天水国际陆港、嘉峪关国际空港也在规划建设中,甘肃省“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开放平台逐渐形成,推动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不断“引进来、走出去”。
兰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额达47.8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甘肃省外贸增长新亮点。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密切交流。
兰州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借助“一带一路”东风正在快速崛起。目前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基础的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并列入全国第二批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向西,面向中亚、西亚等地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领先起航;向南,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联通越发紧密。截至2018年底,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7亿元,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44.9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22.9%。
甘肃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