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梁控股财报疑云-忠信基金
然而,短短的三年时间不到,2018年中梁销售便突破了千亿大关,成为了房地产行业的一匹大“黑马”。
中梁缘起于温州,杨老板推崇“抄越”文化,学习碧桂园模式,疯狂拓展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务,江湖人称“小碧桂园”。
叠加“阿米巴组织”、“高管跟投”等文化的推行,中梁地产业绩突飞猛进,并在2019年实现港交所上市。
按照中梁官方披露的口径,2016-2019年以及2020年1-8月,中梁分别实现销售额190亿元、649亿元、1015亿元、1525亿元以及694亿元,销售额呈爆发式增长。
但是,三、四线城市的棚改货币化福利渐渐消失,中梁的销售规模遇到了瓶颈,于是中梁开始加大对二线城市的投入。
截至2020年中期末,中梁土地储备507万方,其中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占比分别为27.5%、54.8%以及17.7%。
总体上来看,自2018年开始,中梁开始加大二线城市拿地力度,但是三、四线城市土储占比依旧超7成。
截至2020年中期末,中梁总资产2574亿元,总负债2320亿元,所有者权益254亿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为16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0.13%,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0.8%,净负债率为70.1%,现金短债比为1.52。
中梁近几年发展格外激进,为何仅“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超过了监管红线呢?
这是中梁财报的第一个疑问。
其次,中梁资产负债率高达90.13%,在民营地产异常高企,有息债务规模528亿元,占总负债的0.23不到,比例较低,而预收账款规模则比较大。
2020年中期末,中梁预收账款1251亿元,存货1449亿元,预收账款/存货为0.86,而同期碧桂园这个数字是0.69,
同样是推崇“456”高周转模式,中梁做的为何比龙头碧桂园还要牛逼?
这是中梁财报的第二个疑问。
2016到2020年中期末,中梁归母净资产由-3亿元增加至89亿元,主要系利润留存和港股上市募资所致。
2016-2018年,中梁平均归母净资产不足9个亿,却实现了超千亿元的销售,这个杠杆运作能力实在匪夷所思!
这几年,中梁的少数股东损益占比和少数股东权益占比持续不匹配(即使考虑时间滞后效应),且少数股东权益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地产公司,
少数股东权益中到底隐藏了多大规模的明股实债?中梁旗下忠信资本发行的地产基金,到底又有多大规模?
这是中梁财报的第三个疑问。
从有息债务融资来看,港股上市前,非标融资占中梁有息债务融资过半。上市后,中梁增加了百亿的银行借款和近80亿元的美元债融资,非标债务规模在170亿元左右,占比被动下降至32%。
但是,一年内到期的非标债务规模为125亿元,监管对信托地产非标融资限制较严厉,中梁非标债务滚续面临较大的挑战。
2019年9月末,中梁发的美元债票面高达11.5%,期限2年;之后又发了三期美元债,票面有所降低,但是期限均是1年。
而自2016在境内发了一笔私募债之后,中梁便再也没在境内发过债。
中梁隐秘的角落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地产企业的财报普遍“粉饰”严重,而中梁的财报可能更难看懂。
(本文来源:谈股论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