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方开始疏远俄罗斯?中国大使用俄语,给俄方打了一针强心剂-2015俄罗斯帮中国多少忙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日前在莫斯科举行的新春招待会上表示,中俄正共同捍卫国际正义、抵制新冷战,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中俄关系必然前景广阔。值得注意的是,张汉晖大使是用俄语发表了上述讲话。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
张汉晖大使的这番表态,无疑给俄方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不久前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秦刚在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通话中提到过,中俄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
而这一“三不方针”却被许多国内自媒体以及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开始对俄罗斯转变态度”。他们认为,考虑到俄罗斯可能在俄乌冲突中失败,中国想要及时与俄罗斯保持距离,所以中方没有提“合作无上限”,而是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秦刚外长)
这些媒体的看法表面上看起来有些道理,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看法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张汉晖大使此番对2023年中俄关系前景的肯定,不仅是打了俄罗斯人一剂“强心针”,更是对这些谬论的最好回应。
首先我们要看到,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表态早在2015年就见诸报端,而那正是克里米亚危机爆发的第二年。中方之所以一直强调这一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乌克兰问题。如今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秦刚外长在通话中再次提到“三不方针”,不过是想强调中方在乌克兰危机的中立立场,跟中俄关系完全是两码事。对于中国来说,乌克兰问题是乌克兰问题,中俄关系是中俄关系,我们是分得很清楚的,前者影响不到后者。而一些人想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带节奏,恰恰体现出了自己的险恶用心。
(俄乌冲突如今全面升级)
而中方为什么不再提“中俄关系无上限”,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不想让一些国家对中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尤其是如今与俄罗斯交恶的欧洲国家。由于美国的煽风点火,再加上对中国外交理念的不了解,许多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中国产生了不信任,甚至把我们视为了“战略威胁”,而原因仅仅是“中俄关系走近”。在如今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是不希望中欧关系继续下行的,因为欧洲虽然属于西方世界,但它并非像日本、韩国那样对美国“忠心耿耿”。一个稳定的中欧关系,是有利于我们打破美国单极霸权的。
至于一些人“考虑到俄罗斯军事失败的可能,中方正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的看法,更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人存地失,人地皆存;人失地存,人地皆失”,俄罗斯虽然去年下半年连续从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地撤退,但精锐主力都保存得很完整;反观乌克兰,泽连斯基为了拿出“成绩”向美国邀功讨军援,让乌克兰军队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地是保住了,但人却损失了不少。
(乌克兰军队损失惨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的巴赫穆特。从俄乌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乌克兰其实不应该在这个地方跟俄军打“绞肉机”式的对抗——跟俄罗斯比兵员潜力,乌克兰没这个资本。但为了给泽连斯基访美作铺垫,乌克兰选择了与俄罗斯在巴赫穆特死磕,而这恰恰是俄罗斯愿意看到的。
(泽连斯基与拜登见面)
在两三个月的高强度对抗下,乌军终于顶不住了。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军宣布占领巴赫穆特北部重镇苏勒达尔,该镇距离巴赫穆特主城区10公里,是俄军进攻接下来进攻巴赫穆特的必经之路。有乌军士兵在接受美媒CNN采访时透露,乌军在苏勒达尔“损失惨重”,甚至都已经无法计算具体的伤亡数字。他还抱怨,所有人都知道乌军将从苏勒达尔撤退,但后方就是迟迟不下达撤退的命令。
(普里戈津访问被瓦格纳控制的三号矿井)
让我们把视野再转回中俄关系上。抛开战场形势不谈,无论这场冲突最终结果如何,“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伪命题。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是我们对抗美国霸权的重要帮手。退一步来说,在我国东、南两个方向都面临地缘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是绝对不希望看到北方再出现不稳定因素的。而对俄罗斯来说,“向东看”几乎成为俄罗斯如今走出经济困境的唯一解,因此他们也不希望中国与俄罗斯疏远。
苏勒达尔大捷,预示着俄乌冲突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急速朝着俄罗斯不利的方向演进;而张汉晖大使的表态,则代表着中俄关系将继续保持在快车道运行。拿“三不方针”带节奏、看衰俄罗斯的人,可以省一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