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财富

敦煌门业生产厂家在哪儿

XiaoMing 0

文章目录:

1、佛光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的千年记忆2、听文物讲故事|西藏雕版:一块木板传承的匠心3、中国第一空中楼阁,是如何建成的?

佛光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的千年记忆

演讲人:刘畅 主持人:张小琴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2020年7月

编者按

7月,“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走进梁思成眼中的“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作为现存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佛光寺蕴藏了哪些中国文化的珍贵密码,如何保护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建筑物,古代建筑与现代人的关系是什么?“人文清华讲坛”的专家学者在现场展开了深入探讨。

佛光寺全景王立斌摄

主讲人刘畅(左)与主持人张小琴在佛光寺现场交流。王立斌摄

梁思成在李庄工作室资料来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简介:

刘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著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天王殿精细测绘报告》等十余部,以及《算法基因:两例弯折的下昂》《算法基因:晋东南三座木结构尺度设计对比研究》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本场演讲策划人、主持人。

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正式确认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这也是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日本学者早在1922年就来过佛光寺,不过并没有发现这是唐代建筑。1929年,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曾宣称:“中国全境内木质遗物的存在,缺乏得令人失望。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这一判断,是建立在日本与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遗存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查基础之上。

但是梁先生、林先生等人一直怀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苦苦寻找,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他们走遍了十余个省,勘查了千余座古建筑遗迹,终于在五台山佛光寺得偿所愿。

一开始,他们只是根据一幅敦煌壁画上的渺茫线索来到此处。他们看古寺第一反应是“望气”,即看看是什么样的气氛,梁先生当时一看佛光寺东大殿“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就很兴奋,因为它的斗栱和他之前见过的两个古建筑(建于公元984年的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公元1056年的应县木塔)十分相像,他觉得东大殿明显是辽代或辽代以前的建筑,但这还只是个气氛。之后,他们实际采用了多重证据法,主要是依据东大殿四绝,即唐代木结构、唐代绘画(彩画和壁画)、唐代彩塑、唐代墨迹,加上碑刻等文献史料,最终确证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梁先生说:“在一座殿堂中,我们拥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从每项来说,它们已属难得,何况集中一起,则更是罕见。”因此他评价佛光寺东大殿:“此不但为本社多年来实地踏查所得之惟一唐代木构殿宇,实亦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虽然当年测绘“工作至苦”,爬上梁架时“积尘数寸,着足如绵。以手电探视,各檩则为蝙蝠盘踞,千百群聚”,而且还有许多臭虫,但梁先生表示“这次发现的重要和意外收获,却成了我搜寻古代建筑时期中最愉快的时光”。

我第一次来佛光寺,是大学三年级前的那个暑假,那时我们学建筑的都得来这里“朝圣”。2005年我又和研究团队一起来做精细测绘,那时没有现在条件好,我们爬上台阶扑面而来的都是蝙蝠的味道。但是我们白天黑夜都要干活,夜里机器在扫描,走到门口一推门,蚊虫就涌出来。在大殿里干活,后背上“啪”一下,还以为谁拍自己,一抓,一只蝙蝠!那次测绘,让我体验到梁先生和林先生等前辈当年工作的艰辛。现在这里每年有对应措施,所以蝙蝠少多了。

一绝:木结构彰显大唐成熟技术

东大殿的木结构是第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跳的斗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栱挑大梁,唱独角戏。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展开。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则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欑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绝:绘画由设计师统一规划

东大殿第二绝是绘画,一类是建筑彩画,一类是壁画。在东大殿门板背后,学者发现了一行题记“赤白博士许七郎”。“博士”这个用语在唐以前很常见,尤其对于匠人来说,博士往往是指在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人,“赤白博士”在赤白方面有特长,“赤白”是指佛光寺东大殿木结构表面的彩画——在《营造法式》中叫作“丹粉刷饰屋舍”,做彩画的人叫许七郎,大木构件表面涂的颜色和有些额上壁画的花归他管。故宫博物院的陈彤就此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复原研究。

彩画只是涂了点装饰,殿内的佛像画比彩画复杂很多,应该是画作博士之类的工匠画的。佛像画才是梁先生所说的壁画。学者们判断,殿内北侧柱头泥壁上的佛像画画的是阿弥陀说法,中间的主尊是阿弥陀,两边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如果顺着彩画往里看佛坛上的彩塑,会发现它们有对应关系,对应的那尊彩塑就是阿弥陀佛,旁边是协侍菩萨,最主要的协侍菩萨是观世音和大势至。再走到明间回望殿外唐大中十一年的经幢,经幢顶上的柱状体,四个正面有四尊佛像,中轴线上那两尊对着的是佛坛上的主尊释迦牟尼,它的左手这尊对着的是彩塑阿弥陀,右手那尊垂足而坐,对着的正是彩塑弥勒。外面经幢上的佛,上面画作里的佛,和里面塑像里的佛都有对应关系,可见佛殿是由专门的设计师统一设计规划的。

此外,释迦牟尼须弥座后面还有一幅唐代的画。殿内其他地方的壁画就是明清的了。梁先生说这里的壁画据他所知,“是中国在敦煌石窟以外唯一的真正唐代壁画”。

三绝:彩塑存留历史分层信息

东大殿第三绝是彩塑。佛坛上有35尊,佛坛外明代罗汉像现存的有297尊,一共是332尊彩塑。

佛坛上的佛像以唐代的为主,有一尊韦陀是从山门移过来的,被认为是明代以后的,还有一尊供养人存在争议。南侧是普贤骑着大象,往北是垂足而坐的弥勒及其协侍菩萨、供养菩萨,普贤前面还有童子等。再往北,中间是主尊释迦牟尼,两侧是其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旁边是协侍菩萨、前面是供养菩萨。佛坛北侧是阿弥陀及其协侍菩萨,供养菩萨。从丰腴的面目和体态、主佛的服饰、眉毛来看,梁先生认为这是唐代的造型,能和敦煌的唐代佛像紧密联系起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野贞从照片判断这些佛像的服饰在民国时期被改过。但是有些边角没有涂好,留下原来的一些痕迹。比如文殊坐在狮子上,衣摆垂下来,遮挡着另一个莲花座,我们可见的莲花座表面花瓣的颜色刷得很鲜亮,但是衣摆下面遮着的莲花瓣上,画的是其他图案,特别精细、漂亮,我们判断被遮着的是早期的莲花瓣,可能原来文殊没穿裙子。

一个佛像上能看到好几个朝代的痕迹。如果在边角捡一个比针尖还小的细渣,用树脂封起来,在可见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彩塑颜料的分层,历史上很多层的更改都能看出来,就像地层学的累积一样。如果用扫描电镜来判断每层元素,也可以知道成分是什么。如果每层的颜料都能和其他参考资料对应,判定出是哪个历史年代的,那就能建立一个标尺。利用这个标尺去研究其他地方的彩塑,判定每一层大概是什么年代做的、怎么做的,就很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光寺东大殿佛像表面这个民国时代的色彩,不仅没有削弱它的历史价值,而且让它更丰厚了。

四绝:墨迹为断代提供确证

前三绝基本都是在推测东大殿的年代,最后第四绝才是确证。

发现第四绝是梁先生他们准备离开佛光寺的时候。那天,夕阳像千百年来一样把光洒到大殿里,大殿里通亮,大家发现四椽栿(大梁)下隐约有墨迹。远视眼的林先生抬头一看,倒吸一口冷气,“徽因素病远视,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甚恐有误,又细检阶前经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职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佛殿主’,名列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书于梁,又刻于幢,则幢之建造当与殿为同时。”

为求得题字全文,他们请人花了一天时间搭架子,爬到梁上用湿布把表面的土朱擦去,四根四椽栿,根根有墨迹。

从南往北数第三根,写的是一个类似节度使一样的人,这个人姓郑,官不小,是部工尚书兼御史大夫。南边第一根上面有一个官员是代州都督供军使兼御史中丞,也是三品以上的大官,因为他是赐紫金鱼袋的待遇,是管这个地方的地方官;还有督工、助工、出功德的小一点的官员等人。

最有说服力的名字出现在北边的四椽栿上,有两段文字,下一段文字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宁公遇”这个名字在门口经幢上出现过,经幢上写唐大中十一年建造,唐大中十一年是公元857年,所以后一段把大殿的建造年代和唐朝勾连在一起。“佛殿主”这个称呼出现比较少,在佛教体系里有殿主,基本是负责这个殿的出家人,佛殿主很可能指代的是负责殿务的女弟子,“上都送供”,上都是长安,长安的人来到这儿送供。这根栿的上一段墨迹是“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功德主已故,是个去世的人,这个去世的人是右军中尉,姓王,他所管辖的是唐代的重要军队神策右军,梁先生当时判断,这个姓王的人大概叫王守澄,是个大太监。但后来学者考证,王守澄在东大殿建立的30年前就死了,故判断可能是王元宥,这也是一个大太监,杜牧还写过一个布告《王元宥除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制》,说王元宥这个人很好,为他歌功颂德。我倾向于认为这个人是王元宥。右军中尉是这么重要的太监,那宁公遇和他写在一根四椽栿上肯定也不是一般身份。有一种猜测,认为他们俩可能是夫妻。唐朝大太监张灯结彩娶夫人、收养子,达官贵人都要来贺喜,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墨迹不仅通过宁公遇把东大殿和唐代建筑联系在一起,而且通过她把东大殿和高官、大太监联系在一起,这样东大殿就和唐代官制建筑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令梁林更高兴的地方。

林先生有一张特别重要的照片,跟号称是宁公遇的彩塑合影。因为佛坛上只有这一个供养人,所以梁林认为她是宁公遇。但是张荣他们用宁公遇后侧表层泥塑涂层的草秸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是金代的草,因此这尊塑像是否是宁公遇有待进一步证实,有可能这是金代的供养人,并不是宁公遇,也有可能还是宁公遇,但在金代时补塑重修了。如果可能的话,给它做一个特别细微的穿刺,就可以看看里面的草秸和木材是什么年代的,如果里面还是唐代的东西,那就确证它是宁公遇了。

认出四椽栿的墨迹,是梁林和营造学社成员们最兴奋的时候。据莫宗江回忆,当时他们就在殿外的地上摆了一个毯子,把最好的罐头拿出来吃了一顿野餐,大家就这样一边看东大殿,一边吃晚饭。

这一天是1937年的7月5日,距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只有两天了。

战火中撰写佛光寺考察报告

当年梁林等人下山几天之后,到了附近村镇,才知道七七事变已经爆发,于是测稿托人带走,他们辗转回到北平,不久之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那时候跟北方消息难通,他们非常牵挂佛光寺,梁先生说“当时访胜所经,均来日敌寇铁蹄所踏,大好河山,今已不堪回首”,担心“名刹存亡已在未知之数”,常常为佛光寺默祷,“遥祝健存”。

佛光寺的测稿也特别坎坷。原来它存在天津一家英国银行地下室,发大水给泡了,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找人晾晒、誊抄,再寄给梁林,他们才得以继续做研究工作。

梁先生和林先生后来生活非常困苦,尤其在四川李庄,贫病交加,苦到要吃饭都需要先卖一点东西换饭钱。梁先生当时体重仅47公斤,他的脊柱以前摔坏了,一直穿着钢背心画图,撑不住就拿一个花瓶垫在下巴底下继续工作。林先生肺结核很厉害,据后来罗哲文先生回忆,那时候林先生基本上全天都要卧床,只在太阳好的时候把她推到外面晒晒太阳。医生断言林先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他们的朋友费正清夫妇提出接她到美国治病,但是林先生拒绝了,她说,我要是离开中国,我是逃兵;要是死在这个地方,我是烈士。梁先生在李庄有一张照片,在一个工作室里,瘦削的身影,站在那儿,空空的图板,凝固一样的时间,可谓“茕茕师影,幽幽我心,寂寂沙漏,儦儦路人”。正是在艰苦的处境之下,他们完成了恢弘的《中国建筑史》和《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这篇重要的报告。

梦回唐朝:建筑技术登峰造极

佛光寺没有被战火摧毁,留下了一个最好的想象唐朝的依据。

梁先生说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高峰,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唐代建筑技术的成熟程度。比如武则天时的明堂,有九十多米高,后来薛怀义帮武则天做了天堂,近三百米高,当时人登到天堂第三级可以俯瞰明堂。另外,考古发掘发现唐大明宫麟德殿是一个建筑群,尺度固然是佛光寺的几十倍,但是它是由一个一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每一座单体建筑就相当于把佛光寺抻一抻拉一拉的尺度,这是当时唐代最重要的建筑尺度,说明佛光寺身上已经带有唐代最高等级建筑的基因,所以后来任何针对唐代建筑的研究工作都是以它为出发点以及尺度和比例的参照系进行的。

从各种证据来看,佛光寺可以说是能够反映大唐核心最高等级的建筑,因此它在全世界现存的唐代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创新

对于我来说,古建筑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它们给我留了很多要解的谜题,解题生成多巴胺,很快乐。第二个是使命感,我希望在可能的限度内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

其实从梁先生那时候他们就开始在解题,他们要破解《营造法式》这道大题,我的老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先生(梁先生的弟子,曾协助梁先生注释《营造法式》),我们这一代,张荣、陈彤、丁垚、肖旻、王南等等比我年轻的学者们,还有更年轻的学生们也在解题。我们破解这些谜题既是为写历史的人提供素材,同时也是为创新者提供素材。

郭黛姮先生是这次节目的特别嘉宾,她是著名古建筑专家。她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总结:“中国建筑比较巧妙的成就,要研究以后才会发现。比如斗栱,可以吸收地震能量,抗震能力特别好。中国建筑原来柱子扎在地底下,木结构在土下埋着就腐朽了,后来就提高到上面,提高以后,没有深基,基础都在表面上,房子就搁在地面上了,可以脱开地,抗震能力反而好了。比如应县木塔,历经七次大地震没有倒,独乐寺在唐山大地震时稍微有点晃,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要想传承中国建筑的血脉,就要好好研究。”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1日10版)

听文物讲故事|西藏雕版:一块木板传承的匠心

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 题:西藏雕版:一块木板传承的匠心

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春拉、吴思思

青涩腼腆的牧童牧女、骁勇善战的格萨尔王、活灵活现的羌姆舞场、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版儒家典籍……在西藏能工巧匠的手中,一块木板能被雕出各种花样,潜能无限。

日前,“指尖神韵——西藏雕版文化创意展”在拉萨举办。170余件古今雕版、超300件拓片亮相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其中许多珍贵文物是首次公开面世。

雕版上的西藏故事

板材油润厚重、雕刻苍劲有力,一组清末雕版尽显古朴之美。

雕版拓片《六长寿》,印有长寿岩、长寿老人、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鹤、长寿鹿六样元素,是西藏经典的风俗画题材,其中长寿老人还有内地寿星形象的标志性凸额。由于寓意吉祥,它出现在唐卡、家用藏式柜彩画以及布达拉宫的壁画上。

雕版拓片《六长寿》是西藏经典的风俗画题材。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雕版印刷从内地传入西藏已有近千年历史。饕餮、龙凤、双鱼、长城纹、万字纹等中华民族的共同元素符号,在雕版上随处可见。细心观察可见,一些装饰纹样的花边被古人设计成迷宫,经过一番摸索可以走通。

西藏悬挂山间、随风摇曳的成串彩旗,是从古象雄时期留传至今的祈福物——风马旗。一组来自西藏各地的17件拓片告诉观众:古代的风马旗以雕版拓印而成,其上绘马,有的肃立、有的飞奔,有的高傲、有的温驯,种种仪态不一,还有的和龙凤虎狮一起嬉戏。

拼版图片:来自西藏各地的风马旗拓片和局部细节。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印有藏装男女的版画用于旧时结婚,主家贴于门框取祝福之意;一幅版画左猛虎、右牦牛,赞扬高原男子勇敢与敦厚兼具的品性;古时有人相信,有的拓片贴在腮上可缓解牙痛,实为心理暗示……雕版文化,蕴含着西藏民俗的别样风采。

刻刀与酥油,见证匠心传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各国“小雪花”组成主火炬“大雪花”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展览中的一块创意雕版,精心复刻了中国队的引导牌。

参与开幕式引导牌方案设计的插画师李旻,为展览负责人、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二级美术师扎西罗布提供了“雪花”方案的细化纹样。

作品展现了当代西藏雕版匠人精湛的工艺水平。“如果不说一句,大家可能误以为是机雕!这些纹样最细的地方堪比发丝。刻刀稍一错位,整幅画面就会被破坏。”扎西罗布说。

创意雕版《雪花》(局部)上的吉祥结和铜钱纹,与西藏元素十分相似。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展厅现场有不少当代创意雕版。一组雕版上的人物摆出各种柔韧体势。扎西罗布提示说,作品细看是30个藏文字母,结合象形符号与拼音文字,用人物形体表现藏文字母是作品的巧思。

竖立叠放、深插避光、整柜收藏……以自治区级非遗“普松刻板制作技艺”制成的一柜雕板,以实物展示保存方式。

高原空气干燥,对保存木刻构成挑战。为避免雕版变形开裂,古代匠人想到用酥油养护它。

“雕刻后一段时间内,要把板子泡在酥油里煮透。”扎西罗布说,酥油浸润木材的纤维导管,让雕版隔绝灰尘、防水抗腐,并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磨损。

展厅里氤氲着乳香味。这种技法在匠人间世代相传,至今还在使用。

古老又年轻,玩转多种可能

雕版不一定都拓在纸上。展厅现场有一盆青稞粉和糌粑团,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拓印“朵巴尔”用的。朵巴尔是藏族群众制作供施替代物的木范。西藏民俗活动多已不用牲祭,而用糌粑制成动物形象作为象征。

掐一团糌粑揉软搓圆,沾一点青稞粉避免粘连,在朵巴尔图案上用力按压——立体鲜活的图案就此浮现。“感觉像做广式月饼。”有体验者笑着说。

观众利用朵巴尔压制的糌粑团。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一些雕版原为印章。在旧西藏,有封建领主用木印在平整的青稞面粉上盖戳,以防偷盗;一旦戳记缺失,农奴就会受罚。今天,这些符号不再是剥削和屈辱的印记,以纯粹的美学价值面向世人。

观众现场用藏纸体验拓印。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不少观众体验拓印。“用力要均匀,不要忽重忽轻。”展厅工作人员格桑曲珍从旁指导,“到整体形象隐隐浮现、个别笔画刚透过纸背时,就算拓好了。”

在文创区,雕版被玩得“脑洞大开”。一组抢眼的提灯,灯面是矢量处理的拓片图案,它带手柄的木框正是西藏雕版的传统形状。手机壳、钥匙扣、文化衫和帆布包也印刻上雕版图案,连同亲手完成的拓片一起,成为“带得走”的“文物”。

“我来拉萨旅游,刚好碰到展览开幕!”来自天津的游客郑雅依说,“这些雕版和版画图案精致,充满西藏的民族风情,参观特别过瘾。一些作品让我想起杨柳青年画,果然西藏和内地的文化是相通的。”

中国第一空中楼阁,是如何建成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们曾营建过无数传统建筑

至今仍有

263885处

散布中华大地

(上述中国古建筑数量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中国主要古建筑分布

它们中的大多数

或建于平地

或建于坡度相对较缓的山地

而在大约1500年前

山西北部的群山中

却出现了一座“空中楼阁”

兀然“悬挂”于崖壁之上

人称“悬空寺”

悬空寺,摄影师@杨柳岸

楼阁的上方是危危巨岩

远古海洋沉积形成的石灰岩层理清晰

如阵列般排列整齐

斜刺天空

形成地质学上的“单斜构造”

悬空寺,摄影师@杨柳岸

下方则是一条时常泛滥的河流

夏季骤然而至的雨洪

裹挟着泥沙碎石

不断冲刷山谷

左为悬空寺,右为唐峪河,摄影师@杨柳岸

直到现代

人们才在上游修筑水坝

形成了一个1330万立方米的水库

将洪水之灾逐渐消除

恒山水库,1960年建成,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右下为悬空寺,摄影师@杨柳岸

悬空寺就位于这样的山水之间

其最高处的殿阁底部

距离下方河谷约90米

相当于30层楼

或自由女神像的高度

悬空寺高度示意,此处为初建时的相对高度,后来因为河道淤积,相对高度降为60-70米

为什么要在此处

修建如此高度的楼阁?

1500年前的古人

有着怎样的想象力和智慧?

01

缘起

1500年前

中国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

拓跋鲜卑从草原南下

在北方建立北魏王朝

疆域直抵黄河以南

北魏疆域

它的都城平城(大同)

位于山西大同盆地

四面山地环绕、峰岭交错

南部的恒山山脉尤为险要

最高峰天峰岭海拔2016米

以其绝塞天险而被尊为北岳

皇帝坐镇天险之中

以两条交通要道控制中原

一条纵贯山西

南抵并州(太原)

一条凿穿恒山

连接华北平原

大同盆地及周边地形示意

道路由上万士卒在恒山之中

日夜开凿

浩大的工程遗迹

至今留存

山体上的石孔即为北魏栈道遗迹,位于悬空寺附近,摄影师@杨柳岸

各种宗教也向都城汇集

皇帝与贵族的信仰

左右摇摆

在道教的影响下

皇帝大量修建道教庙宇

五层高的天师道场

在国都拔地而起

由国家祭祀的岳庙

矗立于恒山主峰

恒山北岳寝宫,始建于北魏,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而在佛教的影响下

他们又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

在敦煌扩建莫高窟

当他们南下之时

则又把开凿石窟的风潮带到了洛阳

形成龙门石窟

中国的三大石窟居然都与北魏密切相关

云冈石窟第20窟,依照北魏皇帝形象雕刻,图片源自@VCG

佛道争夺信众

皇帝贵族又倾力支持

这些都为建造更具想象力的寺庙

奠定了基础

它必须建于特别之处

展现特别的效果

令人特别地崇敬

悬空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应运而生

02

修建

寺庙的建造者

选择了恒山脚下的一处山谷

山谷东侧是主峰天峰岭

西侧是海拔1600余米的翠屏峰

中间是桑干河的二级支流唐峪河

山景、水景

营造出仙境福地

连接国都与华北平原的栈道

又从山谷穿过

南北行人往来穿梭

既是“仙界”

又接近红尘

堪称寺庙的绝佳选址

寺庙建造时的宗教是佛教还是道教,并无可靠记载;下图为悬空寺周围景色,摄影师@杨柳岸

但是

如何才能将重达十数吨的寺庙

悬挂到山体上呢?

首先

它需要一组“挂钩”

山谷西侧翠屏峰的半山腰处

并非直上直下

而是一处天然的凹槽

工匠们从高处悬下

利用工具扩大凹槽

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

山体开凿示意

再在平台上凿出巨大的石孔

石孔内大外小

深达数米

“挂钩”将在这里安装

石孔示意

而“挂钩”本身也颇为奇妙

它选用质地坚硬的铁杉木

并且用桐油长时间浸泡

防腐防潮

最神奇的是木材的一头

预先打上了楔子

当这些木材插入石孔

楔子便会将木材撑开

恰好卡在内大外小的石孔内

等同于现代的“膨胀螺钉”

“膨胀螺钉”示意

这些木材超过2/3的长度深入山体

以岩石平台为支点

每根可以承受数吨的重量

“挂钩”便制作完成了

“挂钩”示意

框架

有了“挂钩”之后

工匠们再次展开“悬空作业”

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崖

再悬吊至“挂钩”处

材料运输示意

在半空中

工匠们以“挂钩”为横梁

横梁上设立柱

立柱上再搭梁、枋

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

将建筑材料拼接为一体

榫卯梁架组装示意

类似搭积木一样层层垛堞

一个完整的框架

便成形了

榫卯梁架系统

殿阁

有了框架之后

屋顶、门窗、栏杆接连铺设

一层层殿阁跃然而出

殿阁搭建,因现存悬空寺主要重建于明清时期,所以本文呈现的建筑样式亦为明清时期

而在殿阁内部

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

工匠们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

窟连殿,殿连窟

形成木结构高空摩崖建筑

石窟与殿阁

悬空寺的建筑主体

南北两座阁楼

正是这样搭建完成

其中

南楼高三层

长约8米,宽约4米

从低到高依次是

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

南楼

北楼亦高三层

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

最低层为五佛殿

楼中层为观音殿

最上方为三教殿

北楼

于是

包括寺院、禅房

佛堂、鼓楼、钟楼在内的

大大小小殿堂40间

南北错落排列

悬空寺建筑群

殿阁之间

则用栈道连接

后世更是加建为上下两层栈道

形成一个闭环

人们行走其上

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

有如攀登天梯

悬空寺内部栈道示意,下层栈道为现代增设

最终

一个完整的悬空寺

一个形制毫不逊色于平地寺庙的悬空寺

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堪称奇迹

请横屏观看,悬空寺建筑群

03

奇迹

从外部观看

悬空寺建筑群和岩石融为一体

仿佛它们都是从绝壁中

自然生长出来的

这在人们的心中

制造出了相当赞叹的效果

“云边觉岸”“瞻汉云阁”

“青霄独步”“绝壁层楼”

“空中色相”“公输天巧”

“北地天台”“腾云皈梦”

历朝历代的赞美层出不穷

悬空寺旁的“壮观”二字,传说为李白所题,原迹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迹拓片摹刻,旁边多出的一点喻意“比壮观还多一点”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

于公元1633年游览恒山

见多识广的他见到悬空寺时

却需要鼓起勇气才敢攀登

(语出自徐霞客《游恒山日记》)

“层楼高悬…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为天下巨观”

金庸先生则在武侠世界

称赞悬空寺

(语出自金庸《笑傲江湖》)

“于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处,发偌大愿力,凭空建寺”

悬空寺,摄影师@杨柳岸

悬空寺的奇迹

首先是力学上的奇迹

它成功塑造了

一种轻飘飘的“悬空"假象

只有深谙其中原理者才知晓

其严密精巧的结构

令它相当稳固

悬空寺木构架

而后世又在楼阁下方

增设了数十根纤细的立柱

从而制造出另一种假象

仿佛整个建筑

都由这些颤颤巍巍的柱子支撑

悬空寺立柱,摄影师@胡澍

晃动的立柱,摄影师@石耀臣

而实际上

在一般情况下

这些立柱并不承重

但是遇到极端情况

立柱相当于为悬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险

这让悬空寺从一般的“静定结构”

跃升为能抵抗极端情况的

“超静定结构”

据当地县志的记载

在最近的40年内

曾发生过2次6级左右地震

而悬空寺依然挺立

这里面就有中国传统木构架梁柱体系

以及下方立柱的功劳

超静定结构示意

其次

悬空寺的奇迹

也是选址的奇迹

它的选址烘托了“悬空”效果

还为悬空寺增添了许多优势

悬空寺倚靠的翠屏峰

山腰为一处天然凹槽

顶部自然向外延伸

可以阻挡雨水冲刷

较高的位置又避免了洪水的侵袭

雨淋不到的悬空寺

翠屏峰和天峰岭之间

形成港湾形山谷

起到避风港的作用

减少了风对悬空寺的侵蚀

就像慈母的双手将它捧在掌心

全方位地呵护

风吹不到的悬空寺

山体还为悬空寺遮挡了阳光

平均每天阳光直射时间

只有2-3个小时

可以避免暴晒引起的木材风化

悬空寺的阳光被山遮住

最后

悬空寺的奇迹

还是宗教融合上的奇迹

经历过佛道相争

经历过不同信仰的冲突

至迟到金代

悬空寺变成了

一个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寺庙

纯阳宫中

供奉着道教的吕洞宾

悬空寺纯阳宫,摄影师@杨柳岸

雷音殿中

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

悬空寺雷音殿,摄影师@王寰

三教殿中

则同时供奉老子、孔子和佛祖

更有人将“悬空”二字解读为“玄空”

“玄”代表道教教理

“空”代表佛教教理

悬空寺三教殿,图片来源@绘图网

04

尾声

经历过1500余年的风霜

悬空寺看尽了人来人往

云起云涌

历经了王朝更替

星月沉浮

它在战乱天灾中屡经修葺

今天我们看到的样貌

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遗物

2016年悬空寺危岩体加固工程,脚手架从山脚直抵山顶,摄影师@雾雨川

创造它的北魏王朝

已埋入历史的黄沙

而它依然在那里,细数着沧桑

与时间同流

冬日悬空寺,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正如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评价

“一个仙山楼阁式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组合”

这就是

中国第一“空中楼阁”

来自1500年前的想象力

(来源:星球研究所微信公号)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高档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